好久沒有把這些放上來, 一次全上好了~
上次照大家給我的建議煮了蔬菜高湯, 煮出來的牛肉麵湯果然比較可以入口了!
牛肉麵在我心裡的定義是搭配細麵的, 這是我從小吃到大的中部口味.
一直到了大學上了台北, 我才知道寬麵, 刀削麵... 等的牛肉麵.
不過, 我還是最喜歡道地的細麵煮成的牛肉麵,
那個麵條與湯汁在我嘴裡的比例才是我記憶中的黃金比例!
到目前為止, 我一共做了三次油封鴨腿, 不知為何, 第二及第三次的氣味遠不如第一次?
而這兩次的鴨腿是同時間買的.
第二次時以為是因為我醃鴨腿把鹽的量減低, 不鹹所以比較不好吃.
可是第三次我又加回原來的鹽量, 可是一樣不優...
我媽媽也說這兩次的不好吃...
她說肉質和第一次的不一樣, 有各腥味及"柴"味(台語的形容).
所以這些鴨腿滯銷了很久... 這次加上蒜頭片一起煎香, 腥味有少一些, 可是肉質不鮮美的遺憾還是存在...
自己用麵粉煮出來的玉米濃湯, 是兒子難得有90%機會捧場的料理.
先用奶油炒香洋蔥末, 炒至洋蔥呈現微微透明狀, 再加入低筋麵粉炒香(大約是幾人份的湯就加幾大匙的麵粉吧...),
然後加入一碗溫熱的水, 煮到糊狀, 再加入一碗, 再煮至糊狀...
(這部分的難關是有時麵粉會結塊...另一種偷吃歩的方式是把麵粉先混入冷水裡拌勻, 然後再到進鍋裡去煮)
就這樣慢慢加到需要的水量, 然後加入玉米粒, 煮滾, (這時可加蛋, 喇初蛋花來), 最後加鹽調味.
我喜歡打碎的玉米, 所以我還會用百靈的"拉拉棒"(攪拌棒, 很多人都是買來打皂的那種) 直接放進湯裡把料打碎.
湯裡面還可以加入紅蘿蔔, 火腿或培根(建議加, 湯會更香).
紅蘿蔔要早一點加進去煮才會軟 (或是跟洋蔥一起炒, 但是會增加炒麵粉的困難度)
火腿或培根我都是最後步驟才加進去.
一陣子之前有跟默默耕耘買了阿麟師的蝦, 我覺得品質不錯, 有點小貴就是了...
用現成的椒鹽蝦調味粉來料理, 非常好吃下飯!!
熱油爆香蔥段及薑片(油要夠多喔, 不然再來不夠炒蝦), 再加入白蝦炒至大約八分熟,
倒入椒鹽蝦粉,炒幾下後再倒入約半碗水, 煮個幾分鐘(我有點忘了...), 覺得熟了入味了就OK!
花椰菜是我很愛吃的蔬菜, 不過老爺不吃. 我也樂得自己掃光整盤~
至於培根炒高麗菜應該是家家都常炒的家常料理了, 專治不愛吃青菜的老爺一族!!
最後, 用烏龍麵煮了培根白醬義大利麵...
發現其實很簡單方便呢!
少量奶油炒香培根及洋蔥末(培根會岀油, 所以奶油不用太多), 一樣炒到洋蔥變微透明,
再加低筋麵粉炒香, 加水, 煮糊, 再加水調至喜歡的濃稠度, 加鹽調味(培根已經會鹹, 所以鹽巴要酌量放喔!)
然後再加入已經煮熟的麵條, 再煮約三分鐘讓麵條也入味,
最後加入彩椒, 起鍋後再灑上意式香料及帕馬森起士粉.
兒子吃了快半盤, 為娘的我已經感動得快掉淚...